close


住在新竹,對愛看表演藝術的人來說,有好有壞~

壞處是,藝術人口少,表演場地小(而且還不怎麼樣),市場難以做大。所以有些重要的表演,例如荷珠新配或馬友友,大抵是不會到新竹的。想看表演,自己得在戲票外再加點車馬費,到台北去看。

好處是,近年CSR風氣極盛,在竹科的加持下,有些表演團體有機會爭取到企業的藝術贊助,在台北可能要耗費鉅資去看的表演,在新竹的同等級演出,你不見得要花那麼可觀的費用。

以崑曲來說,因為台積電基金會的贊助,門檻大大降低,這幾年的確讓很多新竹人輕鬆得見國際級的經典好戲,光是青春版牡丹亭,在新竹就搬演了兩次,出國巡演前一次,世界巡迴後又回到新竹來再搬演一次,前後僅隔一年,就讓我們看到兩位主角的大進步。而且,票價低到足令台北人艷羨。

今年,白先勇老師再次出馬,製作了第二齣崑曲的青春喜劇-「玉簪記」。


同樣因為台積電基金會的贊助,讓我們得以在新竹以不到四分之一的票價,完整欣賞這齣好戲。說真的,我在兩廳院售票系統開賣當天中午十二點搶票的時候,還真是慶幸有基金會的支持。

上週二晚上,我滿懷期待與電台長輩一同前往觀賞這齣已經在崑曲大本營-蘇州搬演,而且佳評如潮的「玉簪記」。

相較於上次牡丹亭的華麗春天意象:到後花園賞春天良辰美景的千金小姐,多次出現的花神舞蹈,繁花盛開的服裝與道具。這次的玉簪記因為主題落在秋天,又是在道觀之中。因此佈景與服裝都走極淡雅極寫意的路線。與牡丹亭剛好成為有趣的對比。

這是一開始的道姑群舞的場景與佈景,真的是.......很素很素.....


現場有許多初次觀賞崑曲的學生,也包括平常一次都不曾看過崑曲的電台同事們,我本來擔心這麼素的場景,作為崑曲「初體驗」,未免會打消他們的興致。但是幸好玉簪記其實是齣很活潑的戲,被迫流落出家的小道姑陳妙常,與落第羞於返鄉的、輾轉來打尖的書生潘必正,硬是在戒規當嚴的女貞觀裡,演出一段羅曼史,其實非常「不無聊」。XD

這其中我以往只在大學時看過「琴挑」與「秋江」的折子戲,以前就覺得:「琴挑」這種戲演在道觀之內,明朝人還挺開放的嘛~!更何況後來小道姑知道書生「被迫」(有夠不用功的哩)上京重考,在「秋江」一折中上演她衝出道觀叫船一路追上去道別,真是太積極太進取了!這樣大大挑戰五百年前禮教的戲,現在看起來依舊有趣又好玩,而且引人認同。崑曲的跨越時代性,在玉簪記中可見一斑。



兩位主角是前年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角-沈豐英和俞玖林。令人驚喜的是,女主角的聲音變更好了!在青春版牡丹亭裡略顯薄弱的唱腔,這次在玉簪記裡越發飽滿清麗,身段也更柔軟輕盈。看到演員在短短幾年間有這麼大的進步,真是件很感動的事。

而且兩位主角的默契也更好了,以往看起來像是作戲的部分,現在看玉簪記彷彿兩人真有情意。不管是「琴挑」中的兩人好似捉迷藏一樣的言語往返,或是「偷詩」中的情意湧現,都演得活靈活現,互動非常好。經過這兩齣戲的歷練,崑曲界真真培養出一批年輕的新偶像明星。

我想白先勇老師當初堅持要年輕人獨挑大樑,目的也原在此。雖說年輕人不太可能演出國家級第一把交椅的演員火侯,但是卻比較可以吸引年輕人重新來看崑曲。尤其兩人在台上的演出,更能吸引年輕學子的認同。如今在白老師的牽成下,讓頂級演員收兩位青年演員為徒,親傳薪火。崑曲才終於真正年輕化,有機會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入劇院,接受生平第一次的崑曲洗禮。



散場後與同事討論,許多第一次看崑曲的同事眼睛都亮起來了。雖然仍有人覺得一開始的戲進度「有點慢」,但是老實講,這已經是我看過節奏最快的一齣崑曲了。導演與編劇、作曲家的重新改編,讓整齣戲變得活潑輕快。剛開始的道姑群舞,我想如果放在明朝,可能都算迪斯可舞廳的速度吧~ XD


牡丹亭與玉簪記都算是傳統戲曲裡少有的浪漫喜劇,選擇這樣經典又入門的劇目來吸引年輕人口愛上崑曲,是非常正確的規劃。我很替這一代的中、大學生高興,畢竟比起我們以前抓瞎亂看折子戲,總是看老演員演舊本子,這一代的學生居然可以一口氣就看到整套的大戲與全新的編劇詮釋,真是十分幸運的事。未來如果此本玉簪記有機會在台灣重新搬演,大家可別再錯過了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itachen1102 的頭像
    ritachen1102

    目擊者

    ritachen1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